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北京街头,垂柳滴翠。

3 月26 日上午,“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头发几近染白,精神依然矍铄。步履是轻盈的,怎么也看不出他已是75岁高龄;说话是轻声的,言谈举止透着儒雅绅士的风度。领导来了要陪同,朋友来了要寒暄,粉丝围上来了更不能怠慢……张海先生说:“我的时间,我自己都做不了主啊!”尽管如此,他还是抽出时间,接受了大河美术的采访。

《追梦》121cm×320cm

我并没有完全退休

《大河美术》记者:

从中国书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您的生活和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在展览现场,我听到有人议论,说张主席的字变化很大,可能是因为退休了,写得多了……有没有这方面的因素?退休之后,您有什么打算?

张海:

从去年底卸任中国书协主席后,我觉得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该什么样还什么样。人一生下来,有生就有死,有上就有下,这种规律对谁都一样。国家对干部有年龄的限制,也是正常的。实际上,国家对文艺类群众团体负责人的年龄限制已经放宽了很多。因此,我并没有什么失落感。但是,退下来跟现职确实还是不一样的,至少比以前轻松了很多。因为以前你在那个职位上,就意味着责任,出了问题,就得处理,还得负责。

其实,我也没有完全退休。我只是从书协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另外还有不少头衔,比如我还是全国政协的常委,还担任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现在,郑州大学正在酝酿成立中国书法篆刻研究院,我觉得这个设想很好。如果这个院成立了,在一个时期内,我还要参与筹备工作。除了这两件事儿之外,我还带有几个研究生。另外,我还准备抽出时间,对自己以前的资料进行整理。我搬过两次家,很多有价值的资料都丢失了。我觉得,有些资料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可能会有一些佐证的价值。

至于展览开幕之后有人说书艺大大提高并归因于退休,这个因素并不大。因为我从中国书协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才3 个月的时间,书法艺术水平不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的进步。我觉得,书法艺术的提高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实际上,为了准备这次展览,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自从2014 年国家博物馆提出要办这个展览之后,这两年多来,没有说什么休假不休假的,尽可能地推掉各种应酬,即使是过年期间,除了看看春节晚会,大年初一会会客,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到了创作上。这些艰辛,外人是看不到的。

《感言十则·九字篇》33cm×33cm

《大河美术》记者:

您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的文章,在文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那您觉得当下的中国书坛出现“经典大家”了吗?您觉得自己算得上“经典大家”吗?

张海:

那篇文章发表以后,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关方面的领导也都很认同。2014 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我们的文艺“有高原,缺高峰”。我觉得,书法界也是如此,不过,“缺”高峰不是说“没”高峰。具体到书法界,有没有高峰,至于说某个人是不是高峰,这绝不能是自封的。对这个问题,我也有过思索。我觉得,判断是不是高峰,应该有一个标准。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算是高峰了?有些有量化的标准,有些没有量化的标准。跳高你能跳多高,百米你能跑到9 秒几几,这都是可以量化的,而艺术没有量化的标准,但也不能说没有量化的标准,咱就不说这个事儿了。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我觉得,成为代表作应该有三个标准:第一个就是艺术上要达到相当的高度,第二个是风格上要有一定的原创性,第三个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过,这三条标准也是比较含糊的,这就需要理论家、批评家去细化。

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48cm×140cm

《大河美术》记者:

那您觉得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代表作呢?

张海:

我是这么看的:每个人至少要有自己满意的作品,一件或者两件。不过,过两年之后,你可能觉得以前满意的作品又不满意了。所以呢,是不是代表作,还要得到业界的认可,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光自己说不中。另外,我觉得,不能把历史上的大家作为一个尺子去衡量当代书家,不然的话,不光当代的书家,甚至以后的书家,都不可能成为高峰。有一年我在香港,有记者问我,现在有没有人超过颜真卿?我说,颜真卿就是一座高山呀,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如果你把颜真卿作为一把尺子,谁都超不过。你写得完全像他,以颜真卿为标准,你是学他的;你跟他不一样,根本不像颜真卿,不是颜体,那就难以比较了,没有可比性。我的意思是,不能只视历史上的王羲之、颜真卿等人为高峰。如果以他们为标准,现在创造高峰是不太现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当代的艺术家应该努力创造所在时代的高峰。

王维《少年行四首之一》120cm×110cm

创新也要敬畏经典

《大河美术》记者:

我注意到,您非常注重大众审美,认为书法艺术应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告诫书法家们不要光顾着自己表现而不顾公众的感受。近年来,关于“丑书”的争议很多。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海:

我觉得,艺术还是应该雅俗共赏的。不过,你说你的雅俗共赏,人家说他的曲高和寡(哈哈)。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向来主张,艺术的风格应该是多样化的。美有各种各样的美,但是必须赏心悦目吧。关于“丑书”的争论,有的人说丑,有的人说不丑,“丑”的标准是什么,确实很难说。有人说,艺术上的“丑”,并不是真丑。但如果是为丑而丑,那就不好了。艺术的“丑”,应该是丑得可爱、丑得有底蕴、丑得有高度,这个高度,我觉得就像戏剧中的丑角一样,丑中有戏,有他的审美价值,那是一种令人生爱的丑。戏中也是少不了丑角的。不管怎么说,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在追求艺术之“丑”等各种风格之前,有一个前提,必须打好坚实的功底。必须崇高经典、敬畏经典。不管你追求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审美都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为多数人接受。当然,艺术还要讲求包容、开放、多元,允许各种风格的并存,倡导百花齐放。

《德厚家和联》240cm×60cm×2

《大河美术》记者:

书法史上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说法。您认为当代书法崇尚的是什么?

张海:

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很难用一个字去高度概括一个时代的书风及其审美取向。

至于史上的那种说法,大家都那么说,似乎也被接受了。但如果真的是那样,那岂不是说那个时代的书家,风格都趋同了嘛!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它的道理,比较简练。总的来说,这种审美标准的构建及评判是很复杂的。而且现在就去概括当代书法审美的取向,也为时尚早。以前的那些说法,都是后人总结的。如果你非要去总结当代人的书法,可能是尚韵的也有、尚法的也有、尚意的也有……就当代的书家而言,人人都在创新,希望自己的书法在历史上能有一种新的风格,这恐怕是多数书家的心态。

不忘初心 方得发展

《大河美术》记者: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您在全国两会上提交过很多有关书法的提案,比如争取书法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称评定中设立书法系列、把书法列入基础教育序列等等。今年两会又提交了什么提案?

张海:

因为筹办这次展览,我确实耗费了很多的精力。所以,今年的政协会,我只提交了一个提案,建议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让更多的文物向公众开放。现在的很多文物,包括书法和绘画,整年放在仓库里,都被藏得紧紧的,一般人很难看到。如果你非要看,门槛很高,要价很高。我们说文物的价值很大,但如果都不让人看,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知道,“秘不示人”是为了保护文物,因为文物频频展出的话,可能会损坏。

但换一个角度,它即使有所损伤,不也发挥了应有的价值吗?我去日本访问,发现那里的收藏家、博物馆,都很乐于把很有价值的书法精品拿给我们看。他们也不是炫耀,而是觉得那些东西最应该让我们看。所以,我建议国家应该为文物的开放创造条件,逐步地降低门槛。

《俯仰宠辱联》240cm×60cm×2

《大河美术》记者:

河南是书法强省。但近些年,领先的优势似乎有所缩小,甚至被超越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您能否对河南的书法家们说几句话?

张海:

一个地方某种艺术的发展不可能一直直线上升,曲线上升才是常态。所以,在高速发展很多年后,放缓一段时间,也是正常的。我希望,河南有志于书法的中青年能够“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中原文化底蕴深厚,书法基础又非常好,我相信河南的书法还能获得很大的发展。

张海先生艺术简介:

1941 年9 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2001 年,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省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主席。

2010 年12 月29 日,再次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主席。

2015 年12 月8 日,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名誉主席。

2014 年5 月10 日—5 月20 日,“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在河南博物院展出。2016 年3 月26 日—5 月10 日,“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张海书法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出版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法作品集》、《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张海书法精选》、《张海书法选》、《张海书法作品选》、《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作品选》、《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作品选》等。《佳作解析——张海行草书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佳作解析——张海隶书宋词五首》、《佳作解析——张海楷书(魏碑)作品选》、《佳作解析——张海篆书作品》、《张海小字行草作品选》等作品集。

书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等,在当今书坛产生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