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竟换了40多个轮胎。另据国家有关部委统计,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元~10万元,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辆成本的5~6倍,而使用效率则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5至1/6。

公车消费的奢侈与浪费,是个多年的老问题了。每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都要议论公车的改革;过不了多久,媒体上也都会见过这方面的报道。但每一次看到这方面的报道资料,我都还是忍不住咂舌、摇头、痛心——每年一两千亿呀!如果加上公立医院、公办学校、国有企业、军队用车以及超编配备的,这个数字又会是多少?一辆公车每年仅维修费用就要花费10万元,甚至每周都要换上一个轮胎,而且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还在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改革势在必行,但到底应该怎么改?报道称,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一,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公车(执法等特殊车除外),向全部或部分公务人员按照职级发放交通补贴,公务交通由个人自行解决。其二,半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各部门公车,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或由新组建的机关车辆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定期结算。其三,加强管理型模式。即各单位继续保留现有公车,取消事实上的“领导专车”,通过完善和强化公车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一车一登记簿”制度,下班后和节假日期间未经批准不得使用公车。

“加强管理”是最常规的一种模式了,说起来,每个单位可能都曾经“加强管理”过,但“领导专车”何时真正取消过?“登记制度”能约束得了领导吗?非工作时间使用公车又由谁来批准?事实早就证实,所谓“加强管理”不过是虚应故事,其实质也不能算是改革。而“半货币化改革”首先在操作上就非常麻烦,很难想像每个领导每天用车都要是申请,更难想像某个机构会去考证用车申请的必要性,这种“半吊子改革”恐怕最终还是要回到老路上去。因此,真正应该考虑的还是“货币化改革”,即完全取消公车,用货币补贴公务交通所需的费用。由于彻底斩断了车辆与财政之间的关系,购车标准不再需要了,维修不用政府埋单了,用车也不用政府监管了……政府减负担,个人得实惠,资源利用的效率也会大幅提高,诚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合理的货币补贴标准是公车“货币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取消公车后的货币化补贴一定要以满足正常的公务用车需要为原则,绝不能借“公车改革”的名义搞“权力自肥”。然而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已经这么做了,比如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和弓长岭区的区委书记和区长的年“车补”竟然高达七八万元,平均每个工作日的车补就有三四百元!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否认“货币化”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因为只有取消公车才能够釜底抽薪。实际上,在欧美民主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公车”——有报道称,整个韩国只有4辆公车,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公车也都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