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自2009年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与此同时,杭州市向公务员发放“车贴”,每月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可用于向服务中心叫车后刷卡付费,还可用于公交车、打的、加油等交通支出,但不能取现。“车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在全国尚属首例。但与此同时,杭州发放“车贴”的政策,也引发了不少议论。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对享受公车特权的一种赎买?”“是不是给干部变相发放工资外的福利?”有人担心,落进自己口袋的钱总不舍得拿出来,有的人会不会能不下乡就不下,懈怠公务?有人认为,按行政级别发“车贴”有“官本位”之嫌。

以发放“补贴”的方式取消公车,这种“车改”以前在其他地方也试行过,只是规模没有杭州这么大、级别没有杭州这么高,而且大都在质疑声中夭折了。实际上,杭州市此次“车改”与以前其他地方的“车改”所受到的质疑如出一辙。

“车贴”是不是对享受公车特权的一种“赎买”?应该说,有“赎买”的成分,也有“补贴”的成分。首先必须承认,公车的使用确实形成了一种特权;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公务员在履行公职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付出交通的成本,这当然应该由公共财政埋单。

“车贴”会不会变成工资以外的福利?每人每月在工作中的交通支出肯定不会一样,这就意味着“车贴”有可能用不完,也可能不够用。杭州市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取现”的规定若能严格执行,就能有效地预防“车贴”变成“福利”。当然,公务员可能会让亲朋好友共享“车贴”,但这也没有什么。我觉得,即使把“车贴”直接发成钱,也未尝不可。

公车取消后公务员会不会懈怠公务?这种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不过,这个问题应该通过督促和监督来解决,我们不能把公务员的勤勉建立在奢侈浪费的基础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基本上都没有公车,而那些政府的行政效率比中国还要高。

至于说“车贴”的“官本位”,未免过于求全责备了。的确,领导外出的需要并不一定比一般公务员多,但他们以前使用公车的机会肯定会一般公务员多得多。取消公车,“损失”最大的肯定是领导干部。“官本位”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想借“车改”而顺便革掉“官本位”的命,完全没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在“车改”问题上必须算“大账”,那就是要在总体上进行利与弊的权衡。一名局级干部每月车贴2600元看上去很多,但以前消费公车的实际月消费更多。众所周知,公车的“寿命”短,“毛病”多,还要养专职的司机,在很多党政机关,公车花费是最大的行政支出。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的公车消费高达3000亿元,对这个天文数字,人们深恶痛绝。如果都像杭州这样改革,全国的公车消费可能会下降到2000亿元。

也许有人要说,2000亿元仍然太多了。但它总比3000亿元少多了吧?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的标准也许偏高,但这个标准以后可以再商量,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取消公车。标准为2600元还是600元只是量的问题,而是否取消公车是质的问题。几年来类似杭州这样的车改都被“骂”停了,但结果是“黑洞”式的公车消费继续吞噬着纳税人的钱。

因此,在公车改革问题上,我们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而绝不能理想化。中国的改革一直是渐进式的,车改也不应该奢求一步到位。“两害相权取其轻”,杭州的车改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