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朝霞一起,笔者来到河南巩义水道口村。

这个东汉古村落掩映在伏山环抱之中,一条流淌千年的小溪,飘渺于青山间,缓缓流过村头,平添几分幽静。山脚下极目仰视,悬崖处红石寨墙屹立,漫山遍野皆绿色,空气中弥漫的清香闻之心醉。

水道口最难得的是阳春三月,漫山粉红的桃花,微风过处,花木摇曳生姿,漫步其中,人犹在画中,如梦如幻。可谓“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随处可见的山岔后,平缓如场的是麦田,三三两两的民居零星散落其间,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农夫悠然耕作,恍如世外桃源,尘世的喧嚣忽然间消失在身后。

漫步水道口,千年的汉文化悠悠流淌。伏山南坡“马扒泉”,相传因汉光武帝刘秀而得名,刘秀兵败被王莽追杀,“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伏山时已饥渴难耐,他的战马仰天长嘶,用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喷涌而出,后人称此泉为“马扒泉”。至今,青石板上仍留有深深的马蹄印……

“马扒泉”的传神之处在于,千百年来从不干涸,你或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欢快叮咚。传说此泉是神水,能治百病,经常有人远道慕名来取,竟时有见好。后经化验确认,此水是小分子团水,属难得的矿泉水。

一路走来,不经意间发现:伏山山脚是黄土,山体为青石,山顶为红石。村支书陈占定告诉记者,这里随手捡起的石块都是上等磨刀石。那股自豪劲,好像再钝的兵刃只要是历经他手中的石块,就会瞬间锋利无比。

岁月沉淀下来的历史印记,在伏山的任意角落触手可及。“水道口独特的不仅是风景,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要说水道口的文化,要从‘王莽赶刘秀’的故事说起。”村主任张志伟娓娓道来,“跑马岭、马蹄石、娘娘床、马扒泉、龙王庙、火烧娘娘庙等景点均与光武帝刘秀相连。”

据传,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饥饿之时恰遇村姑赠饭,刘秀登基后派人去找,村姑却避而不见。有人提议放火逼其出来,最后山被烧光,只找到尸体。刘秀闻知,封村姑为左夫人,此山为“夫人山”,后被误读为“伏人山”,又称伏山。

沿山路曲折盘旋至山腰,豁然开朗。东汉时为纪念左夫人所建的火烧娘娘庙座落于一平台地,南侧明代石碑上书“汉光武帝左夫人墓”。山岔拐角处,数间古老质朴的石屋静静伫立,门外数棵老树遮天蔽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沿着蜿蜒山路曲阶而上,穿过明清时的红石寨墙——“伏山寨”。轻轻抚摩已默默无闻几百年的残垣断壁,登高而望远的悠悠意境,似乎能够穿越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

在历史的长河里它只是一粒尘埃,但却成了水道口村最真实的记载,隐藏着一段凝固的历史。

“伏山寨”究竟是占山为王的草寇落脚点,还是先人们躲避战乱的藏身之所,村里的老人们众口不一。

站在伏山之巅,脚踏不知哪个年代的石板,南望嵩山诸峰,北瞰河洛汇流,心情豁然开朗。

山顶的祖师爷庙凌空高建,始建于何时,不得而知,碑刻仅记载明代重修。

远处峰峦逶迤绵延,丘陵起伏,青翠的林海、鳞次栉比的麦田,盘山公路犹如飞舞巨龙,蜿蜒迂回穿行在坡头山岭。俯身细听,竟可听见涧底的泉声。

“原来是‘旱地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好多年轻人讨不到媳妇,还有的干脆举家外迁。现在俺村的条件不比城里差,不仅自来水、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连城里人的路灯、绿化带俺也都有了。”村民牛星华细数着村里的变化,脸上乐开了花。

远眺伏山缠玉带,近看神泉石上流,古树下沏杯清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这就是水道口村民的惬意生活。

来水道口吧,一起穿越历史的丛林,触摸历史的脉搏。

小贴士

怎么去:西出郑州,沿310国道西行40公里,进入河南巩义市小关镇水道口村。

吃什么:石磨面、柿子醋、小关柿饼、南山核桃等。

玩什么:登伏山,游古寨,饮神泉,观娘娘庙,节日看庙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