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的名气很大,尤其在河南新闻界,尤其在杂文时评界。

 

他是新闻时评家,他早年经常在纸媒体上展露名字,近几年又经常会出镜在河南的电视荧屏上,侃侃而谈,妙语连珠。

 

但不少人还不知道,大林还是一名书法家——一名经过几年的磨砺,从写一手好字者成功转型为进入书法庙堂的书法家。

 

应该是1997年的秋天,其时我在大河报任职,孙广举兄向我推荐了一个人,说是想进大河报。广举兄介绍说,这个年轻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不仅字写得好、文笔也很不错,是个可造之材。这个年轻人,就是盛大林。当时,大河报刚刚公开招考了一批编辑记者,况且报社成立之初就立下了“逢进必考”的规矩。但当大林拿着应聘的材料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不到30岁的大林,不仅出版过钢笔字帖,而且已经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权威大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出自名校,作品颇硕,一手好字,人又精干,加上广举僧面,于是,我力排众议,破格把他留了下来。大林也就成了《大河报》第一个免试录用的采编人员。

 

大林并没有让我丢脸,他很快就把头版的言论栏目“大河晨钟”写得有声有色,甚至成了一个名牌专栏。与此同时,他在杂文时评界的影响力也迅速提升。也就三五年的时间,他在全国的杂文时评圈已经小有名气了。新浪、搜狐、网易、凤凰、腾讯等门户网站纷纷为他开设专栏,或聘他为特约评论员。那几年,几乎每天都能在几大门户网站的首页上看到大林的名字。大林的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反应迅速,读来确有痛快淋漓之感。2009年,他的专著《“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出版。在省文联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甚至有人誉称他是河南的“当代鲁迅”,还有人称其为杂文时评界的“中原第一笔”,我觉得应该不尽是溢美之词,好像他是能当得起的。

 

近几年,他的文章写得少了,练字的时间多了起来。他跟我说,从小就喜欢写字,心里一直装着一个“书法梦”。我知道,他在书法上有功底,没有理由不支持他。我在省文联工作期间,他时不时拿一些习作让我“指点”。后来,在微信上也经常看到他晒出的书法作品。我明显地感觉到,他的书法进步很快。

 

前不久,他跟我说,想在郑州办一次展览,出本集子,想请我说几句,作为序言。我知道,他去年就曾应邀在江苏徐州办过一次个人书展,他的书法已经相当可观。在郑州举行的一些书画笔会中,我也见过他即兴挥毫。但当翻开他送来的《“林子大了——盛大林书法展”作品集》草样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吃惊。这本集子收录的近百幅作品,不仅四体兼具,形式也很多样。篆书结体舒展、用笔沉稳,隶书清俊典雅、笔力沉雄,行草行云流水、气韵生动,魏碑楷书也写得有板有眼。与流行的“当代书风”相比,大林的书法比较传统,但书卷之气却非常浓郁。我想,大林的综合素质和学养以及阅历这些字外的功夫,恐怕是他书法水平飙进突飞的重要因素。

 

看了大林的书法集,我对“林子大了”这个展名有了更深的理解。文章已然名世,书法又露峥嵘——这个“林子”确实“大了”!虽然与专业的书法家相比,大林的字可能还欠些火候,但他的潜力显然还很大。大林在书法上无疑是有天赋的,字外的功夫更是他的优势。假以时日,他肯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林子大了,自当繁盛!

 

(马国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美协名誉主席。)

 

不忘初心 蔚然成林

《“林子大了”盛大林书法展作品集》序二

孙荪

 

        盛大林结缘书法,在我是意料中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我这个人一直喜欢书法却并不特别上心,但有一个特点,见了人的笔迹不容易忘。我记不清楚在什么情景下见到了两方篆印闲章,豁人眼目,一问作者,是图书馆的盛大林,刚从武汉大学分来的。那时社科院人不多,很容易就认识了这位清秀俊朗的年轻人。我也得到了大林为我治的由我提供内容的两方篆印闲章:一曰“从容不迫”,一曰“清风明月”。我在喜欢之余,不知对谁说了我的一个预感:大林将会在书法方面有所发展。

 

       但后来他的兴趣和精力完全放到文章写作上,与我偶或一见,全是论文,不谈书法。其对书法的兴趣显然被搁置起来了。

 

       我的预感迟迟未能出现。对我来说,什么时候大林在书法上有所表现,我自然不感意外。   

 

       但是,让我出乎意料的事,还是来了:大林重新拾起书法,步子走这样快,跨越这么大,诸体竞上,临创一体,颇有一点全面开花的暴发式,实在没有想到。

 

       我有一点儿腹诽:是否太急了?看了这个集子,我有一个想法:书法这玩意儿,一类人一个弄法,一人一个弄法。

 

       盛大林今天之于书法,是重拾。这是基于长久的爱好,长期的积累,尤其是其天赋对书法的领悟,找到了(或者说憋到了)一次释放乃至于暴发的特殊时期。

 

        比如说大林书法之诸体皆备。那形同另一种文字的篆书,竟然成了他自由挥运的书体,只能怪他对书法的特殊记忆能力;长幅短制的隶书,连绵瘦硬的行草,亦颇有声色。包括楷书,以及墨猪式的试验,他居然全耍了。只差他没有重操刻刀治印。

 

       再说其笔法的严谨,可能源自其硬笔功夫中对文字结构的掌握;墨迹之浓枯润淡与章法形势虚实之协调照应,出彩生辉,这只能来自对书法诸体之同与异的比较、理解、区别、分析,因而对书法艺术的整体觉悟。

 

       这个悟字,对书法的进步,至关重要。大林偶然遇到一副拆解字谜式的奇联:“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即成名。”他为此写了如下跋语:“若字那一撇如不放开,最终就是苦字;各字那一捺如能收住,也就成了名字。学会舍弃,懂得分寸,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不为宿怨所困扰,勿因诱惑而放纵。一撇一捺,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方为人字。撇捺人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既参悟了人生,也参悟了书法。人生的参悟是在参悟书法的语境中达到的。

 

        这是不是大林书法精进的一个奥秘呢?

 

       当然,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艺术创作,一段时期的狂飙突进是可以的。作为书家的训练,诸体皆涉似有必要,就专业来讲,未必要诸体皆备。最可靠的还是长期的涵咏沉潜,培养消化,专注于最喜欢最善长之书体,磨砺提升,炉火纯青,百炼钢化成绕指柔,努力抵达更高境界。  

 

       我期待着,并相信,书法林子更大更高。

 

                                                                         马国强      丙申仲夏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