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此制作,无异舍本逐末!

盛大林

前不久,莫邪书法评论工作室在苏州举办了一场研讨会。几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就当下书法创作形式展开了对话。拼贴制作到底好不好?书法是否应该回归自然书写?几位嘉宾各抒己见。反对者认为,书法作品是书家情绪的自然流露,应该一次性完成。赞成者认为,书法也要讲求形式,拼贴制作可以增强艺术效果。

​ “制作”有多种形式。“拼贴”就是一种制作,但“制作”不只是拼贴。做旧、仿古也是制作的方法。“拼贴式制作”先搁下不谈,这里先说说“仿古式制作”。分明是新产的宣纸,却染上泛黄的颜色,貌似出土的文物;明明是进行书法创作,却密密麻麻地盖满了印章。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供应。宣纸厂家索性在生产中直接制作出各种仿古的样式,比如盖满印章的手卷,眼下正在大行于市!而这也给拼贴制作的支持者提供了支撑,他们说,在这种制作好的宣纸上创作,不也是“自然书写”吗?好吧,就算是吧。我想问的是:如此这般,真的能增强艺术效果吗?

这是一个审美的命题。

每次赏读《兰亭序》《祭姪稿》等传世名帖,看到帖上那无处不在的印章,我都想倒胃口。一方挨着一方,有空就盖印章,有的印甚至盖到了字迹上。原本疏朗的书法,被印章挤得密不透风,让人喘不过气来。对于画作来说,就更恶心了,因为画面的构图被破坏,色彩也会失去平衡。那些印章原本并不丑,甚至可以说是上乘的篆刻作品,但因钤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简直就像是一贴贴膏药,让人反胃。我相信,王羲之们如果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被如此糟蹋,他们的心一定在滴血!

明代有个非常著名的收藏家叫项元汴。他富甲一方,酷爱收藏。他所收藏的经典书画胜不胜数。他有一个癖好,就是特别喜欢在藏品上盖印。当今存世的顶级书画珍品上的收藏印,除了清朝的皇帝,就数他的印记最多了。每每得到心仪的书画,盖上一方收藏印自然不在话下,他甚至在每次把藏品拿出来观赏的时候也要加盖鉴赏印,以至于不少藏品上有好几方他的印章,甚至同一方印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一幅作品上!他的任性,连时人都看不下去了——当时就有人给他写信,恳请他不要在那些传世名作上盖章了——虽然是你的藏品,你也不能随便糟蹋呀!

​ 项元汴“疯狂”地在藏品上盖印,一方面是为了证明“我曾拥有”或者“我欣赏过”,这是收藏的功能。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展示或炫耀自己的印作,因为他也算是一个篆刻家,想借名作让自己的篆刻作品流传下去。可以肯定的是,他盖那些印章绝不会为了让那些作品更美。事实上,也是丑化而不是美化了那些大作。

印章之于书法,只能是个点缀。黑白之中一点红,甚至有画龙点睛之效。但既为“点缀”,就不能多,一多,就会喧宾夺主,显得不伦不类。

中国书画最重传统,崇古尚古当然无可非议。但“与古为徒”也要有所取舍,不能盲目崇拜、照搬照抄。要知道,“古”也有精华和糟粕。更重要的是,师古要师其精髓,求其本真,而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模仿外在的形式,尤其不能照搬那些丑的形式。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传世名作,都是数经转手,屡遭玷污的。后人在欣赏或学习这些作品的时候,应该尽量忽视那些非原作者留下的印记,尽量想像原作的模样,尽管这很难做到。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红肿之处”看成是“艳如桃花”呀!而现在的一些书法家,竟然把那些强加在经典之上的“膏药”奉为“圭臬”,膜拜之,模仿之,如此东施效颦、舍本逐末,不是很可笑吗?!